发布时间:2018-08-09|发布者: 大连盐化集团|栏目:
前言:
汉字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,数以万计的汉字,每一个都有它的来历。盐,作为生活的必须品,也是烹饪食物重要的调味品,更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。
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“盐”在汉字的发展推动下,如何演变成一个个生动又有内涵的文化象征体的。
“盐”字的结构
盐,小篆写作鹽。
几千年来,盐都代表着财富。当权者把盐看作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,古“鹽”字就是由“臣”、“人”、“卤”、“皿”四部分组成的象形文字。
“臣”代表大臣,表示盐是由朝廷控制;“卤”代表卤盐水,盐的制作原料;“人”表示人力,是人工制作;下半部分的“皿”则是锅、碗、瓢、盆、碟、盏之类吃饭盛菜的器具。
因此,盐这个字本身就表示了国家对盐业的控制。
左树珍云:“於字从卤,卤从西省,下象盐形;卤字四点,实象盐粒,从西省者,卤出西方,所谓合体象形也。盐下从皿,皿为食用之具,则是合体而兼会意矣。”
“盐”的造字传说
传说,黄帝的史官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,俯看龟背纹理、鸟兽爪痕、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,从中受到启迪,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。
古籍中称仓颉“龙颜四目,生有睿德”
相传炎帝时代,有个叫夙沙氏的人,以海水煮卤,煎成盐,颜色有青、黄、白、黑、紫五样。
一天,炎帝带着夙沙氏去拜见黄帝,并献出海盐用于调味。结果比黄帝拥有的盐池自然生成的苦盐调出的食物味道鲜美。
黄帝知道夙沙氏部落煮海为盐,于是,黄帝命仓颉造“盐”字。仓颉结合夙沙氏煮盐经过及身为炎帝之臣等多重含义,就造出了“鹽”字。
“盐”字的出处
仓颉造字只是神话传说,追溯汉字“盐”的出处,需要更多资料作为参考。
夏禹时期
明代的邱仲深说:“考盐名,始于禹,然以为贡,非为利也”。依此可见,从禹时已有了“盐”名,而“盐”字却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,从盐名到盐字,之间相隔约 1800多年。
邱仲深的结论是根据《禹贡》,而《禹贡》历代以来被认为是地志方面的经典性著作。《尚书·禹贡》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,因而就以《禹贡》名篇。《禹贡》称::海岱惟青州……厥贡盐絺。厥,相当于文言虚词“其”;絺,细葛布。可见夏代的贡品主要是盐、布之类。
但事涉洪荒,对千年后追记传说,其所反映的具体内容,仍须根据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来加以推断。
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古文字,主要是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和金文。而《甲骨文编》和《金文编》均未确认“盐”字,那么夏禹时是否已经有了“盐”名,如今仍存在争议。
商周时期
甲骨文中虽然没有被学者考证出“盐”字,但不能因此而否定“盐”字是否已经出现,当时以其他字形代替也未置可否。
在西周金文中找不到“盐”字,却见有“卤”字。
“卤”这个字,又有西的含义,古时西、卤二字通用。《汉书?天文志》说“咸汉,星出西北”,具有远古华夏食盐来自西北之义。西周穆王时的“免盘”上刻有铭文:赐免卤百筐。
“免”贵族人名, 周王一次赏给贵族“免” 的自然盐(卤)就有“百”,说明西周时期自然盐的利用,在数量上已很可观。
东周初年的“晋姜鼎”也铸有铭文:锡卤赉千两。此鼎得之于陕西韩城。《说文》:“鹽,河东盐池”。鹽从古声,与卤一声之转。盖古先有自然形成之盐,即鹽,而后有煎成之盐。鹽味微苦而盐味微咸。
古文字学家唐兰解释,“卤”就是“鹽”,即一种自然形成的盐,其味微苦,产于河东安邑的盐池。另据先秦著作《周礼》记载:盐人,奄二人、女盐二十人、奚四十人。
这说明在周朝时,已有掌盐政之官“盐人”。《周礼·天官·盐人》里记述盐人掌管盐政,管理各种用盐的事务;祭祀要用苦盐、散盐,待客要用形盐,大王的膳馐要用饴盐。
汉代
汉代许慎著《说文解字》,简称《说文》,其中对“盐”作了最早的解释。《说文》第十二章中载:“盐,咸也,从卤监(咸)声。”
清代的段玉裁的《说文解字注》中解释说:“盐、卤也。天生曰卤,人生曰盐。”意思是,“盐”和“卤”实际上是指同一种物质。但是,“盐”和“卤”之间还存在一些区别,自然形成的盐叫作“卤”,经过人工制成的才叫作“盐”。
古代其它与“盐”有关的字
“临”,最原始的写法“臨”,象人眼注视三口锅察看火候之形,有学者认为它是最初煮盐时造出的一个字。《汉书?地理志》中说“金城郡临羌县”,王莽时称为“盐羌”,即是前代称食盐为“临”的一个证明。
“监(監)”,是皿盛临(盐)的简写,表示盐已煎成了,放在器皿中,一旁有人守护。商周甲文和金文,監都是临与皿的合体字。古代食盐名称的别字,还有一个“鹾”字。鹾字最早见于《小戴礼》:盐曰咸鹾。其实就是羌藏语称盐为“察”的译音字。这说明羌盐在秦汉间行销中原,并且受到内地人的尊重,用为祭品。经唐宋迄明清,内地人把盐商称为“鹾贾”,可见其由来之久远。
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曾作专题研究,他写成《说盐》一文:咸字,从戈,与人、口,示盐之味具刺激性。咸加“心”,为感觉之“感”。加水,则味减,故为减退之“减”。箴、鍼(针)都是取盐味刺激之义为字。可以设想,咸字即古用以表示食盐之字。
“盐”字与制盐工艺
古“鹽”字,从字形上看,是将“卤水”放在“器皿”之上。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制盐的两种方法。
将卤水盛放在特定的器皿里,通过晾晒或者煎煮的方式使其凝结成盐,即晒制法和煮卤法。
盐,篆文=(监,察看) (卤,碱粒),表示察看晒槽中海水蒸发后留下的卤性晶体。
隶书将篆文的“皿”写成
就巴盐而论,原始先民们在发现盐泉后直接取卤食用的则属自然盐,当称之为“卤”;把卤水经过煎熬而获得的产品则属于人工盐,当称之为“盐”。
经过几千年的开采生产至今的重庆,仍把盐井中直接汲取的原料称之为“卤”,而把经过现代化的五效蒸空技艺而生产的真空精制产品称之为“盐”。
可见,文化的发展与历史一脉相承,既有传承,又有发展,在传承中发展,在发展中传承。